人工智能技术正影响着千行百业
为抢抓产业变革机遇
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
产业发展基础、城市转型需要
研究出台了
《黄石市推进人工智能(AI)城市
建设2025行动计划》及政策措施
6月20日
黄石召开推进人工智能(AI)城市建设
新闻发布会
会上
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江晖
展开剩余90%就我市推进人工智能城市建设
有关情况进行了介绍
↓↓↓
我市数字基础设施在全省处于前列,全市5G基站超6000座,城市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247%,算力规模 超100P;
产业基础扎实,是全省光电子信息产业主要集聚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 174家,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居 全省第三;
数据资源丰富,通过搭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和城市大脑数据中台,汇聚公共数据达到 34亿条,开放数据资源 1001个。
我市正推进AI城市建设重点聚焦“五大行动”。
一是实施应用场景创新行动,突出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在社会治理、产业转型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覆盖程度和价值共创。
二是实施AI产业发展行动,推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复制可推广的解决方案、软件产品、智能终端硬件产品,推动算力产业集群和数据标注产业加速发展。
三是实施数据供给攻坚行动,做大数据总量、提升数据质量,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形成一批具有推广效益的产品和工具。
四是实施底座建设夯基行动,提升网络、算力、智能感知等基础供给能力。
五是实施人才汇智提能行动,加强人才保障支撑。
我市面向社会发布了第一批应用场景清单,其中社会治理类14个,产业转型类13个,共计27个。
在社会服务方面,选择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作为推进重点。
在城市治理方面,选择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矿山安全、公共安全等作为推进重点。
在产业转型方面,选择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建材、电子信息、矿山开采等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推进重点。后期将根据需求分批进行常态化征集发布。
在社会服务方面,选择政务服务、惠企服务、劳动就业、社会救助、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作为推进重点。
在城市治理方面,选择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矿山安全、公共安全等作为推进重点。
在产业转型方面,选择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建材、电子信息、矿山开采等传统优势产业,作为推进重点。后期将根据需求分批进行常态化征集发布。
为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市配套制定了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出台激励政策。 市政府出台了《黄石市推进人工智能AI城市建设若干政策措施》,每年安排16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算力服务、应用场景创新、首发产品应用、企业培育等。设立不少于2亿元的市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重点投向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大模型及场景应用。
二是组建咨询机构。 为确保AI城市建设的科学性与前瞻性,我们组建了AI城市专家咨询委员会。首届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共13人,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2名,分为战略规划与政策标准组、核心技术与解决方案组、行业应用与场景创新组、数据安全和基础建设组,将围绕AI城市建设的重大规划、重大投资、重大问题,提出决策咨询意见,为我市AI城市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随后进行了现场提问环节
相关负责人现场答记者问
问题1:
黄石就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出台了哪些政策,有哪些举措?
市经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刘文明:
当前,人工智能正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我们将从五个方面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持续推动黄石工业向智向新。
一是整体谋划高位推动。我市已印发《黄石市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实施方案(2024-2026年)》、《黄石市前瞻布局未来产业行动方案》等文件,将按照“算网筑基、模型赋能、场景牵引、产品升级、生态支撑”的发展思路,以促进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牵引企业在生产关键环节开展智能化改造、打造典型应用场景、解决企业痛点堵点问题。
二是推进工业数据挖掘与模型开发应用。我市将不断强化市域工业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和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在重点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引进培育一批数源商、数据开发商、数据服务商,促进数据盘点、清洗、标注、交易等方面商业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高质量数据集。支持我市高端制造企业与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省内优势高校,在人工智能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应用行业大模型和专业小模型。
三是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全流程。依托制造业企业先进的智改数转基础,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在研发设计、中试验证、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营销服务等制造业全流程的应用,重点打造AI+工业机器人、AI+智慧矿山、AI+运维、AI+质检、AI+仓库物流、AI+安全生产等场景。每年评选一批典型示范应用场景项目,给予项目建设主体最高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四是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链条。加强与省内外研究机构和重点企业合作对接,重点谋划一批芯片封测、机器人、智能装备等项目,支持沪士电子、晶芯半导体、玖恩智能等重点企业深度参与芯片背板、IC载板、晶圆再生、封装测试等芯片制造核心关键环节,鼓励三丰智能、邦科科技等重点智能装备企业,发展智能感知、人机交互、群体协同的高阶智能装备和智能机器人;支持智通电子、长城汽车、天玑智谷等企业研发推出一批AI手机、AI平板、智能穿戴、智能网联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
五是加强支撑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相互赋能、深度融合发展,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专业机构合建实训基地,加强人工智能人才储备。谋划建设一批技术转移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学研转化中心等人工智能技术服务平台,全方位支撑人工智能技术在我市工业落地见效。
上下↑↓
问题2:
请介绍近几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技术创新情况?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黄应鸿:
近年来,我市深入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科技型企业,出台系列相关支持政策,推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创新,赋能我市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
目前,我市有三丰智能、科威自控、邦柯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域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已建成市级以上人工智能领域产业技术研究院、企校联合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7家,其中,工业互联网产业技术研究院成功获批省级。近年来,三丰机器人等企业承担省级重大技术攻关项目4项,投入经费1000余万员(其中争取上级财政补助经费200万元),推动我市人工智能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新的突破。
下一步,市科技部门将进一步坚持创新驱动,做优做强人工智能产业创新主体,推动我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发展,积极搭建区域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为加快推进我市AI示范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上下↑↓
问题3:
当前黄石正全力推进AI城市建设,人才是关键要素。请问市人社局在支持人工智能领域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哪些具体的政策和服务举措?
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赟:
人才是推动AI城市建设的“第一资源”,市人社局紧紧围绕AI人才的引、育、留,构建起政策有力度、培育有深度、服务有温度的人才发展体系,为黄石AI城市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引才方面,我们打出政策“组合拳”。升级“新黄石人”政策,出台人产城融合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行动方案,整合住房保障、创业扶持、税费减免等政策资源。高层次AI人才最高可获50万元购房补贴,AI创业团队能享受最高15万元的场租水电费补贴、7.2万元的税费减免政策。同时,深化校企合作,以“才聚荆楚・智汇黄石”工程为抓手,针对计算机、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打造“黄石人才营地”移动服务站,开进省内外高校,吸引青年才俊扎根黄石。此外,我们还组建“招才小分队”,赴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省内外知名院校开展精准引才活动,为黄石招揽一批高学历、高层次的AI领域卓越人才。
在育才方面,我们创新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出台新时代工匠体系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探索建设“电子信息”工匠培育基地。将人工智能训练师列入黄石市2025年技能人才需求目录,鼓励全市技能培训机构加大对人工智能人才培育力度,目前全市技工院校全部开设了计算机网络、电子技术等相关专业,并将AI应用的相关内容纳入课程,新增无人机应用技术等新专业。积极探索开展网络安全等与AI行业紧密相关的专业的职称评审工作,优化民营企业职称评审服务流程,让人才评价更科学、更公正。
在留才方面,我们致力于打造暖心生态。为符合条件的AI人才发放“东楚优才卡”,整合政务服务、医疗保健、文旅休闲等21项专属服务。升级打造未苏湾“人才客厅”,集政策宣讲、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为高层次专家人才提供优质交流平台。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持续完善政策、强化协同、创新服务,为黄石AI城市建设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上下↑↓
问题4:
AI技术目前在我们黄石政务服务领域,具体有哪些应用场景?这些场景为群众和企业办事带来了哪些实际成效?
市政务服务管理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吴宇清:
从去年以来,我们黄石就开始抢抓人工智能与政务服务融合发展。
下一步,我们还将抓紧在全市房建市政工程领域推行智能辅助评标改革,着力排除人为干扰,防范围标串标,持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打造更加公平公正、标准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环境。
上下↑↓
来源 | 黄石广播电视台
本期编辑| 赵天元 本期审核 | 董瑾瑜
本期终审 | 王 勇 本期监制 | 王 剑
黄石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出品
发布于:湖北省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