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楼挤着楼的城里,能有个露台,真算是捡到宝了。
它不大,却刚刚好,是水泥森林里的一小块自留地。
白天看云,晚上数星,春天等花开,秋天听风来。
这方寸之地,承载的是一种逃离的奢望,一种抬头就能呼吸到自由的错觉。
露台,是离天空最近的自留地
每天的日子,像是被复印出来的。
从家里的格子间,到办公室的格子间,眼睛看到的,除了墙就是屏幕。
人被框住了,心也跟着憋屈。
但露台不一样。
只要推开那扇门,踏上去,整个天空就哗啦一下扑进怀里。
这儿没有天花板,视线可以肆意地抛出去,看晚霞把云朵烧成橘红色,看鸽子打着旋儿飞过屋檐。
傍晚的风吹过来,带着楼下饭馆的烟火气,也带走了心里那点皱巴巴的烦闷。
在这几平米的地方,你不再是某个工位上的代号,你就是这片天空暂时的主人。
这种“拥有”的感觉,对城里人来说,太金贵了。
四季轮转,浪漫都在上面上演
露台的好,在于它是个活的舞台,四季轮流上场,从不冷场。
春天,是忙活着播种的希望。
几个泡沫箱,几包种子,就能种下满心期待。
看着小苗一天天窜高,那种生机勃勃的劲儿,比任何鸡汤都治愈。
夏天,是烟火气里的清凉。
太阳一下山,露台就活了。
支开小桌板,摆上烤串和冰啤酒。
炭火噼啪作响,肉串滋滋冒油,和朋友聊着不着边际的闲天。
这种带着烧烤味的晚风,才是夏天最对味的记忆。
秋天,什么都不做最好。
抱条薄毯,窝在躺椅里。天又高又远,蓝得透亮。
偶尔有叶子飘下来,安安静静的。
这时候,适合发呆,适合放空,适合把心里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拿出来晒一晒。
冬天,用来等待和积蓄。
花草都睡了,世界显得有点冷清。
但晌午时分,要是出一阵太阳,搬把椅子坐着,让阳光把后背晒得暖烘烘的,心里也会跟着亮堂起来。
毕竟,春天,总会来的。
你看,不用去远方,诗意就在这一方露台上,按着时令,准时派送。
终极浪漫,是给疲惫生活一个透气的出口
城里人为什么这么馋一个露台?
说到底,馋的不是那几平米面积,而是一种“可能性”。
是能让孩子撒欢跑两圈,让老人晒太阳打个盹的可能性;
是能约上三五好友,不用正襟危坐,可以放肆笑闹的可能性;
更是在柴米油盐、KPI和房贷之外,为自己留一个“无用”角落的可能性。
在这里,可以理直气壮地“浪费时间”。
看蚂蚁搬家,听雨打棚顶,观察一朵月季怎样慢慢打开花瓣。
这些看似无用的片刻,恰恰是生活里最扎实的浪漫。
它让你从高速运转的轨道上暂时脱轨,喘一口气,然后,好像又能回去跟生活再过上几招了。
所以,别说露台不实用。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能为心情和天空留出的地方,才是最奢侈的实用主义。
有个露台,就像是给密不透风的生活,开了扇天窗。
光透下来,风灌进来,日子,也就跟着通透了。
注: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