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晋国历史中一个非常神秘且令人深思的事件:晋襄公为何不按照传统的诸侯礼仪,五日后才为晋文公发丧,反而在晋文公去世的第二天便急急忙忙地准备将其埋葬?为什么他迟迟没有在发丧当天就向外界宣布秦军即将来犯的消息?秦军为什么能轻松越过崤山进入晋国境内,毫无防备地进入晋国的埋伏圈?这些疑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挖一下这一切背后的复杂背景。
晋文公,原名重耳,最初不过是晋国的一个普通王子,按照当时的惯例,他的未来应该是个卿大夫,继承父亲的职位,成为一名普通的士族人物,像其他公子甲、公孙乙那样平凡无奇。然而,命运却给了他一个巨大的转折。晋献公娶了一位小妾,在她的耳边轻声细语的撺掇下,晋献公竟然把原本的太子杀害,并且有意除掉重耳。重耳无奈之下只能逃离晋国,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涯。
在这漫长的流亡岁月里,重耳不仅结交了几位忠实的助手,还得到了秦穆公的大力帮助,最终得以回国即位,成为了晋文公。凭借着这些贤才的辅佐,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击败了楚国,开始逐步崭露头角,最终成为了中原的霸主。这些历史事件我们都耳熟能详,但最为神秘和惊悚的部分却是他临终时发生的一系列怪异事件。
展开剩余75%按照春秋时期的礼制,一般百姓去世后会停灵三天,贵族则至少五天,周天子则通常需要停尸七天。而晋文公作为一位诸侯,照理说也应当至少停灵五天才能进行发丧。但晋文公去世后,竟然在第二天就被匆忙装入棺椁,并准备埋葬,这一做法显然不合常规,且令人不解。
最为令人困惑的是,晋文公的去世并不是假死。若是做作死假,晋襄公和大臣们绝不会如此急于葬他。史书记载,在公元前628年冬季,晋文公去世。当时的描述非常惊悚,“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意思就是说,晋文公的灵柩从绛城出发,准备埋葬在曲沃,而令人惊恐的是,棺材中竟然发出了类似牛叫的声音。
面对这种异象,继位后的晋襄公似乎并没有立即检查棺材的情况,所有大臣也都保持沉默。直到有一位负责占卜的官员出面,且他并没有直接打开棺材,而是拿起龟甲为此算了一卦。所有大臣对这位占卜官的言论没有任何异议,最终,晋文公的尸体还是被埋葬了。占卜官声称,晋文公的在天之灵通过这个神秘的声音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秦国即将来攻,晋国若果断反击,将会取得胜利。于是,晋襄公立即派兵在崤山伏击秦军。
从这段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关键的细节。首先,棺材中发出的牛叫般的声音显然并非正常的现象,这种声音很可能是因为晋文公被捆住并封住了口。其次,面对棺材中的异象,所有的大臣都选择沉默,直到占卜官开口,大家才做出反应。这也许可以解释为,大臣们在当时并不敢表态,生怕承受弑君的罪名,而最终将一切责任推给了占卜官。
最为奇怪的是,虽然当时晋国和秦国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秦国并无理由主动进攻晋国,但占卜官却坚持认为秦军来犯晋国,晋襄公竟然毫不犹豫地信任了这一说法。这一系列的反应似乎指向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晋襄公和大臣们可能早已合谋,策划了这场杀害晋文公的阴谋,而秦军的到来,或许正是晋襄公与秦国的合作结果。
历史上并不缺乏类似的案例。晋文公在即位之初,也曾借助秦国的帮助稳定自己的地位。当时,他原本处于险境,面对曾经支持晋惠公的郤氏反叛,晋文公不得不依赖秦国的援助。然而,这一次,晋文公显然没有那么幸运。为什么他会被身边的大臣背叛呢?从一些散落的资料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线索。晋国与秦国的关系非常亲密,三代晋国君主都是在秦国的支持下才能坐上国君的位置。然而,晋惠公和晋怀公上位后,都曾违约,未能兑现对秦国的承诺。而晋文公是否也与秦国有过某种暗中的交易,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当时晋文公与秦国的合作来看,秦国极有可能未能从晋文公那里得到应有的利益。
实际上,秦国的最大野心便是参与中原的争霸,而晋国则堵住了秦国东出中原的道路。秦国要想东出中原,必须得到晋国的支持。然而,晋文公在某些时刻并没有阻止秦国的野心,反而在公元前632年,邀请秦国共同出兵攻打郑国,并在晋文公二年时,允许秦国协助周襄王恢复国位。晋文公的种种举动,很可能是在为秦国东出提供便利,而这些行为很可能触动了晋国的大臣们和晋襄公的利益。
当晋襄公继位后,晋国与秦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张,双方之间爆发了三次战争,目的是为了阻止秦国向东扩张。这一系列的事件表明,晋襄公早就对晋文公的政策不满,甚至可能在晋文公去世前就已经知道秦军的动向。为了保全自己的利益,晋襄公和一众大臣们共同策划了这场暗杀,顺势借秦国之力夺回晋国的控制权。
从这些蛛丝马迹中,我们几乎可以推断出晋襄公与晋文公的大臣们早已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合谋背叛了晋文公,而晋文公的去世,也成了这一切的开端。
发布于:天津市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